在马来西亚,潮湿的热带气候,加上我们习惯外食、爱吃生菜沙拉、kerabu 或半生不熟的海鲜,其实都有机会让寄生虫、细菌趁机进入身体。大多数人平时没有特别察觉,直到皮肤出现一些小变化才开始注意。
当然,出现疣或小肿块,不代表一定是寄生虫感染,也可能只是皮肤良性变化。但为了安全,建议大家如果发现疣数量越来越多、形态异常,或伴随身体不适,最好还是去看医生检查。
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个问题,我们也访问了 刘志伟医生(马大医学中心,热带病与寄生虫学研究专科),他分享道:
“在临床上,我们确实看到部分患者的皮肤变化和体内感染有关系。但并不是所有的疣都是严重信号。重要的是大家要有健康意识,保持良好饮食卫生,生食要谨慎处理,外食尽量选择干净的环境。定期健康检查,是最简单的预防方法。”
编辑部说明:近期,寄生虫研究与治疗中心发布了多项研究显示,皮肤上的疣(乳头状瘤)很可能与体内寄生虫感染有关。这类寄生虫会分泌毒素,削弱免疫系统,为疣的生长创造条件。
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因寄生虫相关疾病而健康受损甚至死亡,但在死亡证明中,很少直接标注为寄生虫感染所致。多数情况下,寄生虫疾病被忽视,只有在极少数严重情况,例如寄生虫影响心脏功能时,才被明确记录。现实是,寄生虫感染的比例远比大家想象的高,且相关疾病往往迫使人们花费大量金钱在诊所治疗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。
刘志伟 教授
发送评论